中国探险协会牛人节目 | 宋明蔚:全新视角重看梅里雪山山难 记录被神山感化的日本人


历经三年,1000多天的采访调查

日方叙事视角重看梅里雪山山难

感受山难带给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冲击和改变



探险家小传

宋明蔚


《户外探险》杂志前主编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

户外图书译者、特稿记者

深入采访调查1991年梅里雪山山难

2018年泰国洞穴世纪大救援

2019年珠峰堵车等十余次国际重大攀登与救援事件

采写过二战时期的驼峰航线传奇

喜马拉雅山47天被困情侣事件

大羌塘探险等户外相关事件的深度报道



1991年1月3日,梅里雪山山难,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一夜间被雪崩吞没,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


有关这次山难的采访、报道和记载不少,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方的视角去“还原”。


但要知道,17名遇难者中有11人来自日本人,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次山难?这吸引着宋明蔚亲自去采访调查。

从新闻的角度,一个事件发生后,任何单一的立场是无法做到100%的真实。


多年来,他走访中日两方的幸存者,深入藏族的乡村,咨询专业的登山队、救援队,他尽可能从各个层面、多维度做到平衡,他想用自己的报道方式,去贴近事实真相。


▲在日本拍摄的17名遇难者纪念碑明蔚 


01

触犯禁忌的攀登


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的山峰确切讲为卡瓦格博峰,是太子雪山主峰。由于当时认知上的偏差,考察队把卡瓦格博峰也标记为“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也逐渐成为一个广义的称呼。


▲卡瓦格博峰 (宋明蔚 摄)


不同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场的人,对登山行为的理解也不同。


从中方的角度,在那个年代,登山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宣泄。就如同1986年竞争长江首漂,登山也是为了国家而攀登。


而日本相对来说,更多是从攀登者的立场出发,他们的技术装备更专业,资金也比较充足。


出发点不同,但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登顶卡瓦格博峰。


而这,则触犯了当地藏民的禁忌。


卡瓦格博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在藏民心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他们看来,人类的攀登是对神山的亵渎,意味着将失去神的庇佑,也必将受到惩罚。


▲登山队员在遇难前拍摄的卡瓦格博峰


日本人并不理解这种信仰。


比如,宋明蔚找到的日方幸存队员小林尚礼。


02

真的有山神显灵吗?


1991年的攀登中,小林尚礼因故没有进入最终的冲顶队伍,而他最好的朋友不幸遇难。近乎 是带着“复仇”的心态,他一度对“梅里雪山”充满执念。


小林尚礼也可能是当世人中,最接近卡瓦格博峰顶峰的人。


1996年,中日双方登山队再次联合,重登“神山”。他们顶着当地村民(明永村)的抵制,坚持要完成攀登,去践行属于登山者的信仰。


▲1996年重登卡瓦格博峰(明蔚供图)


5年前的雪崩山难,让每个队员的内心都有所忌惮。就在他们来到当年17名队员遇难地附近时,从大本营传来了天气突变,极易引发雪崩的消息。


队员被要求紧急下撤,但小林尚礼不甘心,他起义反抗队长,甚至提出撤掉对方,自己来当队长,他不甘心再一次在这里“倒下


但队伍下撤的态度超乎想象的坚决,他们以最快的时间,带着所有装备返回大本营。


然而,就在回来两天后,天气预报却显示气候突然好转,未利于攀登的天气。


当无法去解释一些事情的发生时,人们总会加以神奇的色彩,就好像比起事实,大家往往更爱听故事。


也许,真的有山神显灵?


03

被感化的日本人


如果说神山可以感化很多人,小林尚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山难过去7年后,有村民在明永冰川发现遇难者遗体,小林尚礼再次回到永明村,为了当年逝去的队友,选择留在这里。


“求求你不要再来登这座山了, 要不然我会拿猎枪杀死你的!”

他收到过村民的威胁,是村长大扎西出面保护他,并让他住在自己家中,帮助他融入这里的生活。


▲小林尚礼(右)和村长


越是接触这里的人,越能懂得神山对于他们的意义,也越能理解为什么卡瓦格者的禁区。到后来,他和村民一起转山,用这里的方式,吊唁在这里逝去的人。


“亲近一座雪山,以登山者的身份,追求的是站在山顶上的成就感,他需要通过攀登的行为去实现。而现在他更贴近一个朝圣者,像藏民那样转山朝圣,他的思维发生了改变。


从那个站在对立面的外来者、甚至是“挑衅者”,到最终主动融入、被感化。也许真的有山神显灵吧。


宋明蔚相信,真正感化他的,还有这里最纯粹的生态、最纯净的虔诚,还有当地人对他最淳朴的态度,他慢慢认识到卡瓦格博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尊重这里的信仰。

将自己的命运跟这座山捆绑在一起,小林尚礼每年都会回到这里,来帮助这里的村民。与他一起的还有整个遇难者家属组成的“梅里家族”

他们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也没有去回避这场灾难。相反,他们更想走近梅里雪山, 亲自了解这里,了解这里的村民。他们给永明村的村民捐款,资助村长大扎西的女儿白马茨木到日本学习,现在白马茨木已经在日本定居。


“梅里家族把白马茨木当成是所有孩子的一个符号化身,帮助白马茨木无形中等于帮助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精神上不被遗忘,就将白马茨木当做一个寄托。几十年过去,他们和这座山、这里的人依然保持一定的链接,那他们的孩子就没有真正的死掉。”


▲神山庇佑的村庄明蔚


登顶卡瓦格博峰只差两三百米,小林尚礼曾经无比遗憾。但当他走出执念,当时有多遗憾,现在就多不遗憾。


04

山就在那里,我该不该登?


2001年,德钦县人大正式立法颁布卡瓦格博峰“禁登令”,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为人类保留这一片净土。


越是禁止,越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越刺激着一些人的欲望。数年间,偷登行为不断。偷登者中,有人被村民发现后暴打一顿,五花大绑赶下了山,也有人可能永久消失在这里。


▲藏民转山朝拜


而回归登山者的视角,也有观点认为:山在那里,为什么不去攀登?成功登顶也是推动中国登山或体育事业的发展。


人的思维也在动态发展中转化,就像雨崩村原本也是一片世外桃源,而现在村民已然接受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四姑娘山双桥沟有很多山峰在当地看来也是神山,但村民们也认同攀登的行为,他们认为这就是神山巡礼的方式。


“我个人更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未登峰能完成攀登。”宋明蔚表示,“但至少现在来看,像(卡瓦格博)这种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还是不应该去攀登。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也会慢慢了解登山的历史、慢慢理解这件事情,这些都说不好。”


▲速攀雅姆雪山明蔚


发生过大型山难的未登峰,加之一些“灵异事件”的渲染,梅里雪山被传的有些玄乎,但宋明蔚介绍,单从难度来看,他甚至排不进中国前10。


不同于珠峰等高纬度雪山,梅里雪山这样的低纬度雪山,没有明确的攀登季节,天气更变幻莫测。此外,山脚下的澜沧江常年水气蒸腾,积雪不稳定,易发生雪崩。


这类山峰的攀登周期拉得越长,风险越大,更适合阿尔卑斯式攀登快速上下,从技巧上并非不可完成。


05

事故——事件——事实


宋明蔚是户外爱好者,喜欢登山、越野跑、攀岩、攀冰,同时他的本职工作是记者、编辑,参与过许多户外事件的报道和调查。


▲攀登羊满台明蔚


双重身份,也带着双重视角去看待、记录“梅里雪山山难”事件。


“我一般找选题,会倾向于同心圆结构。最核心的第一层圆是事件本身,它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是最基本的;外延到第二层圆,指向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能写到这个层面已经很优秀了;如果真正要成为经典,还需要第三层的提炼,这就涉及到人类的一个母题,可能是自由,可能是爱。”


再看梅里雪山山难,并非山难本身这一孤立的事件,之后的救援、96年的重登、98年发现遗体以及此后的禁登等等,将这一系列的事件串联起来,才够完整、够全面,才不会狭隘。


事情过去20多年,再进行采访调查很容易出现“罗生门”的情况。而宋明蔚采用的非虚构写作方式,最关键的就是以“亲历”、“事实”为依托。


“历史上很多影响社会进程的事件,如切尔诺贝利事故、日本海啸等,都是采用非虚构协作的方式,但是中国的一些事件缺少这样的呈现。”


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海量采访,不断地交叉印证细节。


除了日方的小林尚礼,他还找到当年大本营的中国联络官张俊,每次都要深聊六七个小时,再通过他联系其他当事人。尽管中方视角的报道已经足够详尽。


他始终坚信,只有亲自深入其中,才能做到相对于接近真相地将还原事实。


“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到来源出处。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原则,也是对报道事件中每个人的尊重。



宋明蔚的这本书籍还在创作中,进度虽慢,但他希望这会是一部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推敲的作品,放在世界的范围内,都不会褪色。他希望这可以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回忆,可以成为一种经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