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王成:走遍56民族第一人



历时十余年,走过数十万里

三次走遍56个民族

写下珍贵的民族路书

览尽壮阔的祖国山河

拍下真实的民族生活

本期《牛人》嘉宾——王成

走遍56个民族第一人

他为什么这样做?

行迹遍布民族地区的时候

他在想什么?


点击下方视频,了解更多


本期嘉宾:王成,(笔名长城、萌萌她爸),曾任今晚报记者,摄影文字均属擅长。现为乐途超级灵感旅行家、头条号、搜狐、一点资讯、天天快报、蚂蜂窝、驴妈妈、携程、途牛专栏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铁道报、新民晚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特约记者。

1:首先让我们欢迎王成老师的到来。


2:我叫王成,我是老家是河北沧州人。我这些年最主要的是走56民族,吃遍56民族,基本上是。周边的国家基本上就是挨着咱们国家的相临的,基本上都走过。然后最主要是走国内的,国内就是56民族聚集地。

1:那你现在走访了56个民族,有没有就是说它这个美食跟这个汉族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就是说起来吃起来觉得不是那么能接受的?

2:苗侗,苗族和侗族同胞区域吧,然后他这个牛瘪汤,这个饭好多人是吃起来有点不大能接受,不太能接受。汤,就是做汤的汤,它这个是什么?一般的是什么?就是说是杀羊或者牛,主要是牛,以牛为主,就是这是也是来了尊贵的客人,它才这个仪式感也是比较强的,他会现场杀牛,杀牛以后就是把这个牛的胃里的胃液,就是刚吃进去的青草还没有,也就反正就是像黏液一样,就是这个胃里全部剖开。

1:刚吃下去还没来得及消化?

2:没有消化掉的,然后等于是盛到容器里,盛到盆里,然后就是再这个什么,再加热,在锅里加热,再放各种食材,它是这么一个吃法。

1:也就是胃里面的黏液和未消化的食物,它整个就是放在锅里。口感怎么样?

2:里边有青草的味,有青草的那个腐朽的草味,就是那个青草的,有时候刚下过雨,割了草,就那个草的味道比较浓的。

1:你最开始怎么想着去做这个专题的呢,就是走遍56个民族和吃遍56个民族?

2:当时我在部队的时候是38军,38后来到八大处这个北京军区这边,然后我转业以后就到了天津今晚报。2005年的时候是咱们国家的建国56周年,建国56周年然后咱们国家正好有56个民族,那时候因为我在天津今晚报,当时正好这个双五六重逢,双五六将来说156周年,1560周年它就没有双五六,所以说这个是永远不会再重逢了,就双五六,所以说这个意义挺大的,我们就策划走遍56民族庆56华诞这个活动。也就是说跟56各民族结缘的话,就是从这开始的。主要是写这个民族的变迁,就是民族的进步,民族的变迁,这个活动是我独家策划的,策划但是得到报社的相关的同仁、这些领导们的支持。

1:56个民族它的聚集地一般是在较偏远的地区,像你这基本上去了三次,每一次的行程大概得需要多长时间?

2:第一次因为它是采访的,它这个回来这个报纸每天要发动态的东西,要发一些图片,发一些记者到哪里了,看到什么了,采访到什么了。连续走可能有40天,回来待几天,然后再继续走,另外一个地方。因为它也不是一个区域,你可能到新疆的话有七个民族,云南有十三四个民族是这样,然后基本上到一个区域就把这几个民族全部采写完了,采访完以后写完稿子以后再回来。七八月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因为这个也是分了几路,分了几路,大伙都在做这些东西。然后后边有后方支持,那个还是比较顺利的,比较顺利的就是走下来。这个第二次的是什么。基本上都是自费来走了就,因为早先是写的民族变迁的,也是56民族的很完整,这次想写56民族美食。这个历时是将近三年的时间,我就基本上利用假期呗,因为我还是很熟识的这个地方。所以说也走得比较快,等于是把这个56民族的美食又完整的写完。

1:那您现在第三次走?

2:第三次走是这样的,通过这两次走,第二次更深入,就等于是就跟56民族就有点结缘了,爱上这56民族了吧。然后第三次走也是朋友聊天,我们不愿走这种常规的东西,常规的线路,也不愿跟着旅行社去走,就不知道玩什么,后来不知道怎么就突发奇想,我说我带着你们走56民族吧,我在这个单位有20天左右的假,加上礼拜六礼拜天的话,也有一个月的假。一个月的假,然后再加上节假日,咱们有每个小长假,十一、五一、过年,所以说一年走个三四次的话没有问题。

1:你第二次主题就是走访56个民族的美食之旅算是,对于美食有着什么样的认识?

2:实际上可能就是每个人看法不同,也好多人模仿这个舌尖体,我自己总结的话,美食当然跟56民族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就说首先是用心做,好多事也是这样,美食也是这样。然后再一个就是自然的、原生态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很好。再就是可能第三个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妈妈做的,就是这样,我是这样这么来认为的。

1:那您到这个是走访56个民族的时候,去探访他们这种算是有这种民族特色的这样一种美食,你当时最关注的是哪些点呢?

2:我最关注就是说真正的就是说这个民族的、不经过改良的那种,就是通俗的说,就是说他们的重要节日,或者他们的重要的仪式,他们的婚丧嫁娶,他们吃什么东西,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种美食,包括他的做法,包括他的原料,我们都是写56民族美食的时候,也都是侧重都是这些东西。

1:有没有哪一个美食给你留下特别特别深刻的印象?

2:实际上56个民族的美食的话,每个印象都很深刻,因为说这个风味人间,它每个都不一样,不一样,然后先说一个就是新疆昌吉州乌孜别克族。第一次走访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地方美食是没有的,因为乌孜别克族就几千人,它基本上它的周边不是咱们汉族,不是汉化,他是哈萨克族。所以说他的那个饮食习惯,包括穿着打扮,都哈萨克族化了,就他还不是汉化,他不是说这个汉化,就是不是说随着咱们汉族吃什么穿什么,因为那边汉族也很少,咱们汉族去了反而是少数民族,到那个地方。因为他这个饭就没有,它就是包括手抓饭。然后后来第二次写美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去就知道他这个饭是没有。后来经过跟国家民委,跟当地的政府,就是说通过一些个呼吁,通过一些个协调吧,后来是他们这个美食是后来是怎么来的,就是现在去的话大伙就可以吃到乌孜别克族的正宗美食。就是后来是当地政府出面,在乌兹别克斯坦请回来的厨师,然后教给当地的人,再把乌孜别克族的美食怎么做,哪个菜品怎么做,用什么原料,手把手的等于是搞培训。等于是我们后来把美食叫从国外恢复回来的美食。就是说也在思考,就是也能促进就是一些个美食的重新再回流回来,或者是再重新推向,重新再就是真正的又回到他们这个民族的中间,因为人少,他这个分工可能饮食都忘却了自己这个民族究竟哪个是真正他们自己的饭,当时是不知道的,这样是等于是恢复回来的一个美食。

1:当时你品尝了吗?什么感觉?

2:品尝这个的确很好,当时我拍那个照片的时候,我感觉我还是一个性情中人,我当时我感觉那个眼泪就都要出来了,因为我们如果哪一个弄不完的话就不完整,就是说我们写这个美食的话,但你那要一个都没有很难受,就可能等于是55个了、54个了。所以说我们后来就是恢复回来以后,一个是美味,一个是我们把这些珍贵的这些照片,照片我们都留了下来,但是现在就是随时去随时有了,这就现在是最好的一个状态。

1:它是什么样美食呢?

2:它是也是侧重于以牛羊肉为主的,因为它还是地域特点,新疆手抓饭都很好吃,但它这个手抓饭是放整头的蒜,整头的蒜,它是它不一样的地方,不太清楚的美食的人的话,他可能不好分辨,它是里边有完整的一头蒜一头蒜。

1:其实还是手抓饭,是手抓饭的一种,可能做法上跟现在新疆的这种普遍的做法不太一样?

2:它是有点区别的,有点区别,但是都统称为手抓饭。

1:那你第二次走访56个民族的时候,断断续续的走了有三年的时间。路途上有遇到过相对来说比较危险的时刻?

2:实际上不能说是危险,就是说有些个很感人的地方。那时候我是写这个就是他这个鱼包韭菜,写这个菜的时候去三都的怎雷,那个地方不通车,车也进不去,我当时是在他那个当地政府就借了个自行车就去了,我就自己去了。有时候拍东西,想多在那多待一段时间,可能就弄得挺晚了,黑天下来等于是我下那个长坡的时候,感觉后边有人跟着我,跟着我然后就是我后来回头看看,就是农用的一个三轮车,三轮车但它有灯,他就跟着我保持一个距离。不知道干嘛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地方咱还是不太熟悉的,不太熟悉,尤其等于到了陌生地方采访完了,拍完了。不知道他是,因为你碰到的人不知道什么目的,因为那个地方连车也不通,骑着车又着急往回来,然后等于是但是我下了长坡以后,这个车就灭了灯就回去了我一看,后来我就琢磨这个事就是怎么回事。就是人家后来政府的人就告诉我,人家是给你照着这个前行的路。

1:太感人了。

2:就是这样,你就会感觉当时就是你可能还有别的想法,误解人家一个东西,就是特别感动。

1: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又回到这56个民族他们的聚集地。觉得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2:这里边就是说通过行走,有好多思考,就是说你越了解的深入,就是说你知道的东西更多了。知道的东西更多,然后我就是感觉他文化的流失,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这些个服饰、饮食,这个就是生产生活的方式,这些东西就是在加速的什么?加速的改变,加速的消失。好多老手工艺,然后他没有传承人,可能这个有时候就说国家补贴,国家当然也拿出了很大的力度,但是它这个补贴可能对他们来说还是少了点。一个月补几千块,一两千块钱可能还补不到,这个是解决不了他的生存问题,实际上生存好了以后,这个文化它更能好的传承。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2005年——空前绝后的机遇


1991年参军入伍的王成,在部队时就从事新闻和摄影工作,在完成部队任务的同时,他一直利用走南闯北的机会采访少数民族。2003年转业之后,王成到天津《今晚报》成为记者,继续从事新闻工作。


2005年,那一年正是建国56周年。也正是这一年,王成与走遍56民族真正结缘。


2005年的时候是咱们国家建国56周年,然后咱们国家正好有56个民族,那时候因为我在天津今晚报,当时正好这个双五六重逢,将来说156周年,1560周年它就没有双五六,所以说这个是永远不会再重逢了,所以说这个意义挺大的,我们就策划走遍56民族庆56华诞这个活动。


但是说的容易做的难,采访之路太难了,少数民族多聚集在边远地区,有的地方不通道路,必须要步行几天才能到达。好多时候在大巴上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汽车爆胎、遭遇泥石流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在体力和精力都接近极限时,王成经常用这样的话给自己打气:这不正是渴望已久的一次行走吗?


美食征程背后的文化流失


在完成第一次的新闻报道之后,王成细腻笔触下流淌出56民族的风土人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报道结束后,王成在整理民族资料的时候突发奇想:我为什么不做一个美食系列呢?


说走就走,这一趟行程,没有资金支持,没有背景支持。王成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开启了民族美食之旅。但是这段行程,却让王成迫切的感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一次走访新疆昌吉州乌孜别克族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地方美食是没有的,因为乌孜别克族就几千人,它的周边不是咱们汉族,是哈萨克族。所以说那个饮食习惯,包括穿着打扮,都哈萨克族化了,这个特色美食就没有,包括手抓饭。第二次写美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去就知道他这个饭是没有。后来经过跟国家民委,跟当地的政府,通过一些呼吁协调,在乌兹别克斯坦请回来的厨师,然后教给当地的人,再把乌孜别克族的美食怎么做,哪个菜品怎么做,用什么原料,手把手的等于是搞培训,也就是说从国外恢复回来的美食。


我感觉我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尝到回流回来的美食的时候,我感觉那个眼泪就都要出来了,因为我们如果哪一个弄不完的话就不完整,我们写这个美食的话,就可能等于是55个了、54个了。所以说我们恢复回来以后,一个是美味,一个是我们把这些珍贵的这些照片,照片我们都留了下来。而且现在随时去随时有了,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民族的美食,却因为民族的交融而失去本色。如何恢复民族美食,如何促进美食回流,背后反映出的文化流失和传承问题,不仅成为这趟行程的“重中之重”,也成为王成之后的行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如何走出一条开发和保护的完美结合的之路,我会不遗余力继续呼吁和探索,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各界朋友加入到走遍56民族队伍,让我们一路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