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李根浩:摩旅大江大河,感受人情温暖,记录沿岸生态、人文变迁


探险家小传

李根浩


铁骑霞客



“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这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生机,像极了人生所蕴含的规律——任何事物由小发展到大,都需要战胜一切困难,冲破一切阻碍,奔向自己的圣地。”


摩旅探险18年,单人独骑三十五万余公里,访遍我国境内所有500公里以上大江大河之后,李根浩发出由衷感叹


第一次抵达黄河源头时,他激动地单膝跪地,双手捧起泉水,一饮而尽;骑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山涧溪流飞溅而下的水拍打着身体,李根浩便索性脱掉外套,让瀑布冲刷全身,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说,身临其境感受的东西,是刻骨铭心的。看到江河源头,人会情不自禁地感动,甚至莫名泪流满面,那是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的母亲河不是只有黄河、长江,只要有人类居住,每一条河流都是母亲河。”


一条河流,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的展现。从上到下、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贫穷到富裕,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所有的社会剖面,都可以从中窥见


01
○ 寻 源
源头争议,众说纷纭

古人有“一日千里”之说,长度在500公里以上的河流,宽度、气势、入海口都更为壮美、辽阔。于是李根浩便将500公里作为自己心中界定“大江大河”的线,开始了骑行大江大河的旅程。

行走之前,他的内心有过许多的想象但真正亲眼目睹,尤其勘测完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之后,更正了自己的很多猜想。

比如,本以为长江源头会是汹涌咆哮、声如雷鸣。没想到却近乎无声

长江当曲源头位于唐古拉山的东段支脉,霞舍日阿巴山坡面有一片大沼泽,源头的水就从那里流出。它是真正的泉眼,流淌了千百万年,四季不枯竭。初见当曲源头,李根浩深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2008年科考队确定的长江正源当曲

2008年科考队安放的当曲源头标志

相比之下,澜沧江的吉富山源头倒是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哗哗的水声。水源来自常年不断融化的高原冰雪。

然而,源头出水的地方,被山上崩塌的大量碎石覆盖。这令根浩顿感困惑:源头的源点,究竟该以明水为准?还是以听到水声的地方为准?

他认为,这种情况有待更为科学、严谨、合乎自然地理形态的界定。

不仅如此,吉富山本是按“河源唯远”原则确立的澜沧江科学正源,可是仍有不少人不忍心舍弃原来的扎那曲源头,给了它一个折中的名字:澜沧江文化源头。这也造成源头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澜沧江正源

“正源”之争的乱象,在黄河源区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河的源流主要有三条: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卡日曲本身也有两大源流:卡日曲曲果和拉浪情曲。

无论流长、流量还是流域,卡日曲在三个源头中,全面占优,理应为黄河正源。可在原来的约古宗列曲源头地区,“黄河源”石碑以及各种“源头第一”的名号,到处可见。

“认定江河正源的标准,是自然地理科学范畴,遵守自然地貌即可,千万不要以人类主观意愿牵强附会。”

亲临黄河拉浪情曲源头后,李根浩还发现,源点标记在一个季节性水沟上,旱季没有水流经过,安放的地理标志离实际出水点有几百米之远。

黄河拉浪情曲源头

黄河约古宗列曲源头

“希望咱们的科考队、权威的机构找到这些大江大河真正的正源、源点,给大家一个真实、可信、可考的永久纪念地。”

通过沿途观察、勘测,深入人迹罕至之地,将平时不易被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是李根浩摩旅途中坚持在做的事。而被他“叨扰”最多的,当属环保部门。


02

○ 生 态

“第一眼见到它,我眼睛都直了

“作为一名环保人士,钓鱼既是乐趣,也是通过钓鱼来了解一段江河流域中的水生生物生存状况,并给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一些环保建议。”


定下走遍祖国大江大河的目标时,李根浩决定同期践行钓遍中国的理想。从2004年开始,他便已只钓自然水域。


在青藏高原第一次钓上高原冷水花斑无鳞鱼的时候,李根浩眼睛都直了,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般漂亮的鱼——鱼身有着和雪豹一样的花斑,仿佛穿着华丽的“迷彩服”,摸起来冰凉、溜滑、无鳞。

李根浩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雪豹鱼。至今,他仍将见到“雪豹鱼”视作人生中最特别的邂逅之一。

大通河“雪豹鱼”

”上钩

“那种美,马上就遏制了你对它的食欲,欣赏都欣赏不过来,绝不可能生出杀戮的恶念。”

游钓近二十年,李根浩钓过不少珍稀鱼类,但都只作拍照记录、观察,随后便立即放生。
尤其高原鱼类,有许多濒危物种。它们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维持着水系的生态平衡,一年长不了多少,要长大非常困难。如果人类将它抓来作烹饪食材,很容易造成物种灭绝。

高原不同鱼类

“高原上的鱼,给点饵料,它就咬钩,对外界毫无防范之心,太朴实了。这一特质,倒是和当地的居民很像。”李根浩半开玩笑地说。


现在长江全流域已经禁渔,黄河河源区及上游重点水域也有相关禁渔规定,水生生物的保护得到重视。与李根浩2007年骑行长江、黄河时的情形,已大不相同。

得到明显改善的,远不止水生野生动物,还有环境与气候。

“早年长江黄河沿岸的植被保护很差,现在往上游一看,植被都恢复得非常好,青藏高原很多地区的降雨也多了。”

不过,带给李根浩感触最深的转变,是沿岸居民的生活面貌。


03

○ 人 文

河流,是一条纽带


“2007年,整个黄河、长江的沿岸包括西藏,在乡镇地区很难找到商店、小卖部,越往中上游,见到的破衣烂衫、食不饱腹越多,那里的牧民或半农半牧的人家,没几户新房,很多人还听不懂普通话。”


黄河扎陵湖边的牧民一家合影。住的十分简陋,吃的除了炸面,就是青稞。做法就是把青稞碾成粉末,搁一点酥油,倒入热水,和一下,便是主食。

李根浩与黄河扎陵湖边的民工一起喝疙瘩汤。


在即将到达黄河约古宗列曲源头的时候,李根浩在麻多乡稍作休整,选了块空地扎营。没过多久,只见一牧民小伙提着暖壶、拎着一个兜,直奔自己走来。


“他把暖壶放在我帐篷旁边,里边是泡好的奶茶,兜子打开一看是炸的面食。看我一陌生人在外扎营,给我送吃的、喝的来了。


小伙名叫江永才让,是光伏电站的管理员。李根浩正愁去约古宗列曲的路车辙多而难行,带着行李会更加难走,见眼前小伙善良、朴实便把行李寄存在他家,并嘱托道:“我去黄河源头,晚上回来。如果三天之内不回来,这些东西,你看着处置,有用就留下,没用就扔掉。


交代完,李根浩只带了维修工具小包,一顶帐篷,骑着摩托便走了。


不巧那天阴雨连绵,没等骑到目的地,摩托车便陷到了草甸里。旷野空无一人,李根浩只得自救,卸下行包,抬出前轮,拖出后轮,扶起车子,装上行包,继续前进。只是一折腾,晚上21:30才回到江永才让家里。


令李根浩没想到的是,江永才让竟一直在等自己。


“他们家小孩已经饿得嗷嗷哭,但他们没先吃,一直等到我回来,才开始做饭。”


李根浩被雨淋成落汤鸡,羽绒服、鞋子、雨衣,全透着水。见状,江永才让立刻让他到火炉边,把衣服、鞋子烤干,并吩咐爱人赶紧准备吃的,那是一碗终生难忘的热乎乎的面片儿。


吃完饭、烤干衣服,已经十一点多,江永才让把李根浩领到收拾好的房间就寝。


“给我铺的床挺厚,完了还给我两床又大又重的藏被,压得我都喘不上气。那天晚上特别冷,但这种照顾,这种情谊,让人内心温暖。”


李根浩和江永才让一家合影


人情虽暖,可李根浩心中仍不时泛起百般惆怅。那么美的自然景色,当地人的生活却那么贫穷。这种反差带来的苦闷,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舒畅。


“商店、饭店、旅店、加油站都有了,路修好了,学校、村庄建设得很漂亮,人的穿戴都不一样了,以前只有自然美,现在是自然与人的美结合,和谐共存,赏心悦目。”


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似乎一下全部展现出来,变化大得令人难以想象。


2015年,到访长江当曲源头,当地年轻牧民冷不丁冒出一句普通话,还把李根浩吓一跳,“说得老好了!”


生活的改变翻天覆地,沿岸牧民的淳朴却一如既往。


“牧民一开始会请你喝茶;认为你可亲、没有危害,会再给你盛一碗最好的自制酸奶,这算是很高的礼遇;假如他还问你要不要续一碗,那表示高看你一眼;如果连手抓肉也奉上,便是把你当真正尊贵的客人了。”


牧民家的自制酸奶


考察完当曲源头,当地有一位叫达英的旅游局局长听闻后感到难以置信,特地找到李根浩所在的旅店上门求证。


李根浩随即出示了自己手机、相机里的相关照片,看完后,达英激动得一把将李根浩抱住,言语间止不住地赞许:“哎呀,你了不起!以前我们考察队去那里,都是汽车、摩托车、马匹,几十人一起,你居然一个人做到了,你现在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


意外收获一位藏族“迷弟”,李根浩斗胆提了个请求:“我下一步要到澜沧江源头,担心那里的牧民听不懂普通话,你能否用藏文帮我写个字条?”


爽快答应,不仅写了字条,还录制了一段藏语视频,大意是希望沿途的牧民尽可能提供帮助。


这段视频和字条,至今李根浩仍完好珍藏着。


旅店里正在给李根浩写字条的达

达英书写的藏文字条


果然,到了澜沧江源头后,当地人一看字条、视频,纷纷表示乐于提供帮助,李根浩很快便获得了信任和尊敬,寻源之旅非常顺利。不仅在牧民家里住了两夜,对方还热情充当“向导”,陪着他一起到澜沧江源头。


李根浩在野永松多做客牧民家

当地牧民陪李根浩一起找到澜沧江源头


河流,就像一条纽带,贯穿、连接着整个中华民族。


不同民族栖居在这条河流上的不同位置,沿岸不同的地貌、气候,孕育出不同特性的生命,呈现出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就像山上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上面是高山草甸,往下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丰富多彩


河流沿岸不同地域风貌

河流沿岸不同人文风貌

河流沿岸,共生共存,任何一段流域遭到破坏,其他流域都不能幸免。正如整个生态文明,无论哪一环节崩坏,都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04  

 ○ 摩 旅

“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肯定有我”


“摩托车,我把它当作我的生死兄弟、我的战友一样来看待。”

李根浩这样“表白”摩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伙伴”。它不仅陪伴李根浩走完大江大河,还陪着他穿越四大无人区、克里雅古道、环行中国等。无人区露营时,它是防范棕熊和野狼的“哨兵”;大漠深处遭遇沙尘暴时,它是抵御风沙的屏障。

李根浩与自己的“坐骑”一起出生入死,一起领略山河远阔,早已结下深厚的“战友情”。

无人区露营,用摩托车挡风
穿越克里雅古道冰河陷车

五泉河探路

驰骋羌塘雪原

随着摩旅的不断深入,李根浩渐渐明白,探险是一件严谨的事。

“我不会舍家撇业去探险或旅行,每次都是以写作、采风为目的。摩旅一定要有理想,有明确的目标,有周全的计划,还要有自己的原则。”
李根浩的原则是:第一,不违法;第二,不失德;第三,尽量保证安全。
旅行和探险,能让一个人学会理解、宽容、分享。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中国摩托车旅行大军,共同探索户外奥秘,因此,经常将自己的探险经验、教训,分享给车友,帮助他们完成骑行梦。
同时,李根浩也期待摩旅大军的层次、素养能够逐步提升,由摩游走向摩旅,由摩旅走向探险,从骑者变成骑士。
“不要害怕探险旅途中的遗憾,遗憾是为下一个目标储备的动力,可以使人保持探险、求真的状态。”
已经62岁的李根浩,目前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他又制定了多条摩旅探险新路线,通过身体力行,践行着自己的摩旅探险理念和志向:继续为中国摩旅探险活动去探索、探秘、探求、探路。
“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肯定有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