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节目温旭|挑战人类首次穿越地球三极的科学探险家


2004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

创全国登顶该峰最小年龄记录

2009年作为中国首位大学生

完成越野滑雪到达北极点

2018年登顶珠峰和无助力穿越北极格陵兰岛


多年的探险和科考经历

让他看到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和冰川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危机

由此他发起"<2°C 计划"

通过穿越地球三极科学探险公益科普项目

呼吁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完成珠峰和北极的挑战

2019年10月他将再次出发

挑战南极探险的新纪录

——单人无补给、无助力穿越南极大陆


点击下方视频,收看本期精彩节目!


本期嘉宾:温旭 。青年探险家。2004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创全国登顶该峰最小年龄的记录);2006年:登顶新疆慕士山(海拔6638米,高难度技术型山峰);2008年:代表天津市参加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8米);2008年:创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登山队(全国高水平运动队),担任队长;2009年:4月22日 越野滑雪到达北极点(中国首位大学生);2011年:登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担任中国科学院慕士塔格峰科学考察项目科考队队长,建设高海拔气象站及自顶峰到雪线的梯度采样,累计共登顶该山峰10+次;2014年:入选国家登山队,参加K2攀登集训;2018年:5月16日登顶珠穆朗玛峰。

1:首先让我们欢迎温旭的到来。

2:我是温旭,从16岁就开始登山,曾经是中国登山国家登山队的队员之一,可以说是专业的探险者,我也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科研工作者。因为以前一直登山,所以希望把登山或者说赋予自己的登山更多意义。在硕士阶段,就拜入世界首屈一指的冰川学家姚檀栋院士门下,在青藏所攻读第四级地质的冰川方向,所以那会儿曾经一年得有半年都在西藏的冰川和山上,开拓了自己这种科学探险的道路,同时也让自己的眼界能够打开。

1:最近一直在为下一次的挑战做训练。

2:正在准备一个就是单人无助力无后援穿越整个南极大陆的一个挑战,事实上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事情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气候变化。事实上南极的这个挑战是我们一系列及一系列活动的最终一个挑战,他是通过对珠峰世界第三极的一个攀登,再到北极的格陵兰岛的一个穿越,最后到珠峰,我们总体会叫做它是一个小于二度计划。

1:小于二度计划。

2:其实就是通过对于地球三极的这种冰川的探险,做一些科研的一些工作,然后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公益活动。

1:小于二度计划,现在只剩下最后一项,还有待完成。就是徒步南极,这次徒步南极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

2:徒步南极,它无后援,它无助力,指的就是完全依靠人的力量,就是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无补给,意思就是中途不会预设埋物资的补给点,然后所有东西都要在初期,然后带在身上,所以我会带着200公斤的物资,然后以越野滑雪的方式,去完成南极的整个穿越,对,全程大概有将近3000。将近要有100天到110天的时间去完成。

1:你一个人独立完成吗。

2:对,是单人去完成的,因为我们知道其实在中国,都已经有多位探险家完成了7+2,就是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以及徒步到达南北极,为什么这次成为人类首次?其实落点还是最困难的挑战南极。像珠峰登顶是由很多人去完成的,像北极的这些格林兰,然后也会有很多人去去做,但是最后的挑战南极,它是可能如果要是能按照计划完成的话,它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因为以前没有人能够,没有人完成过,就是以这种无助力无后援的形式穿越整个南极大陆,从海岸到海岸。所以如果完成这个就是一个新的纪录。

2:整个我们探险的挑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这种科学内容在里边,比如说珠峰,我们就沿途采集整个的攀登过程中的表层血样,并且在顶峰然后测量顶峰冰层的厚度,而且还打了一个浅钻,把一些冰心的样品带回来。再比如说格林兰我们在完成整个穿越的过程中还会去采集沿途的冰雪样品,实时的测量整个过程中的温度的一个变化,比如说污染物的来源,还有一些这种升温,全球升温的这个变化都有一定的数据支撑的一些作用。

1:这次南极的挑战出发是,马上10月份就要出发了哈。有信心吗?

2:这个信心我觉得一定是有的,因为我们这个活动从17年就开始筹划,最终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南极做准备。当时开始有三极的冰川探险的时候,其实是格林兰特别明确,就是为了给南极做准备的,因为格林兰它其实是可以说是和南极的气候,地形是非常像的,在他们国外会说格林兰是小南极吗,而且包括在历史上,阿蒙森他们在尝试去南极的之前,都会在格林兰那边去做一个训练,这个也是为南极做准备,然后珠峰其实是一个海拔上的一个适应,然后南极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然后所以到时候这种高反的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到穿越的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所以珠峰也是一个在高海拔适应上的一个极致了吗,在顶峰,因为它世界最高峰嘛,所以也是对后边的一个准备。

1:对,我们知道看到你前期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它毕竟是科学探险吗,还是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在里面。对这次行程来讲,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2:对任何的一个探险,不管准备得再充分,它都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我先说说我们准备了什么,除了刚才说的那两项训练,我们包括食品,食品我们有一个详细的计划,然后每一天然后食品的重量,然后它的卡路里,然后都会精确到克。每一天的营养的比例也都会根据之后这种体能消耗,微量物质的这种损耗去针对性的去补充这些补剂,从医学上然后分两两个层面,一个是身体上的身体上,我们也跟一家医院,他们有一个极地研究中心跟他们合作,在整个过程中会去进行一个身体机能上的一个监测,包括在之前的训练也都会一直在有,还有一个就是心理上的层面,心理层面也会有专业的这些心理老师在之前就会做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因为一个人面对白茫茫的世界没有任何人,要持续一百多天的时间,他们举个例子,这种心理素质可能就跟咱们上天宇航员的这种心理素质要差不多。而且他们也没有那么强的体能消耗,因为我基本上每天可能都在体能的边缘,然后上去,因为体能消耗很大,每天平均要将近有30公里的一个距离。

1:每天要行进30公里,然后要持续将近一百天。

2:对,所以这种在心理上的这种有没有可能说是这种不行了,要崩溃了,怎么更好的去调整这种负面的情绪?其实在之前也都有训练,包括在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监测,对,然后这两项身体和心理的在未来我们都会把它形成一个科研成果。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进行这种大体能消耗的运动,尤其是在极地,极冷的环境,然后高海拔。

1:那你当时要每天要去记录自己的一些事情。

2:是的,都会去记录。

1:你走多少公里,你的情绪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是烦躁,是愉悦,是出现要谨慎的反应。

2:对,都会,而且还每天要就是以画画的形式,然后去做,就画一幅画,因为他们会从这幅画中去分析出当时的一个真实的情绪的感受。因为录音或者是写可能是通过大脑,它就是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对,然后把它记录下来,但是画可能就是一个相对直观的一个反应,对,有这些准备,还有我的训练,训练根据南极的情况,拖拽的这些物资,现在有一个系统的训练。

2:还有很多比如说这种科考上的这些准备,我们也会有一些前期搜集一些文献,对未来可能我们要做的一些事情,会有一个前期的一个准备。另外就是在线路上,线路上我们有几套方案,对于以往曾经有人走过的地方有一个充分的研究,哪有裂缝,包括南极的风的地图,这个风的地图是指什么时候在哪一个点,以前平均的风向风速大概是什么样的,这都会对我会有影响,包括整个温度的一个变化。这个坡度什么时候要上坡,都会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去研究。

2:所以因为有了这些很多的准备,每完成一项之后都会有一些信心,也会担心有一些就是不确定性,我们想到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前期各种原因就是他走的很慢,可能不一定能完成整个活动。最担心的是线路上的问题,根据跟这些以前完成过探险家去跟他们了解线路上的过程,但是冰川它是流动的,每年都会有变化,尤其是现在气候变化在不断的在加剧,全球升温的进程也会越来越快,所以它的这种变化会更大。

1:你现在临出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有没有想过在出发那一刻,跟孩子讲点什么呢?

2:出发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估计我会给他写点什么,跟他说现在他不一定能记得住,或者是听得听得到,我希望告诉他爸爸在做一个至少我认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们的未来,然后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都会有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我也要告诉他,我做这些事情很大的一部分成分,也是因为他,我要给他留下一个更好的未来,然后更好的一个成长的一个环境。所以就要,哎,这一段时间可能不能陪伴他,但是这个还是希望他以后能够理解。

1:你觉得登山可以说是探险,对于人格成长有哪些影响?

2:我觉得探险一定是会对人格有影响的。尤其是我从15岁开始,因为那会是一个性格养成的一个一个过程,而且当时认识的一些这些探险的一些朋友,对我的性格也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能不能说是叫临危不乱的,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种,因为在探险的时候,或者是在这种确实会遇到一些可能那会觉得是很大的场面,还是要以一种很平静的心去面对。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年少时的探险梦


温旭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他内向到略显木讷。初中时期因一部电影爱上高海拔攀登,报名参加第一届攀登训练,攀登第一座雪山;高中时期冬天穿凉鞋、翻墙去上课、在图书馆楼顶搭帐篷露营;高考后,拿着攀岩获奖证书推开北大、地大的门去问是否特招;大学时期立志“传承地大前辈的登山历史”重新组建地大登山队……这些只是他诸多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经历中,最不值一提的点。


在过去的人生中,温旭值得被标榜和艳羡的经历有很多,而他印象最深的、最先想到的、总是无关辉煌,只关乎某个独属于自己的回忆。


15岁的那个夏天,温旭看电影《垂直极限》时紧张又激动的情绪他至今都难以忘怀。每一个争分夺秒的救援动作,同频率的惊心动魄,包括里边的专业技术、登山装备等都成了他对登山最初的幻想。


温旭做事目标导向明确。15岁那年,他决心以登山为梦想,并希望有朝一日登顶珠峰。他从相关文章和资料中得知,高海拔登山需要超强体能素质,还有耐力和毅力。于是,温旭开始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包括跑步、骑车、游泳等,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从未间断。他说:“这和‘坚持’没有关系,因为我的目标明确,所以这些训练过程我都特别开心。”


大学因攀岩特长被特招到地质大学。入学之后就产生组建登山队的想法。大一参加各种社团“取经”,时机成熟,大二组建了“地质大学登山队”。这也是他目标导向明确的体现。温旭了解到,地大登山的历史有很长,国内第一批登山老前辈就是从地大选拔出来的,但那一批之后中间间隔了二三十年,地大基本没有登山队了。他希望把地大的登山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温旭为登山和探险赋予意义的萌芽期。


用温旭的话说,“认识博格是给自己埋下了一粒极地探险的种子。”只是当时的他,并不自知。


一路走来,温旭体验了不同维度的地质地貌、人文景观、文化历史等。到达北极,在博格的带领下去极地。博格被温旭的热情与激情吸引,很欣赏他,所以和温旭的交流了很多。直到现在他们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博格偶尔会邀请温旭参加探险活动,他到中国就一定会和温旭见面。


当时温旭并不知,未来的他会作为一个极地探险家横穿格陵兰,去呼吁更多人了解冰川消融,呼吁人们减少碳排放。为此,他还发起“<2℃计划”,通过去对世界三极的挑战,珠峰的攀登、北极的格陵兰岛的穿越,最后到单人无助力无后援的整个南极穿越进行不同项目的探险科考。目前他已经完成珠峰、北极的科考探险,今年10月底他将继续出发,完成这个项目的最终的挑战——横穿整个南极。



<2℃计划


科考相结合的少之又少。这两种群体像是完全割裂存在着——前者为了自我挑战,把探险作为爱好,后者为了科学研究,把探险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温旭是少有的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彼此相容的人。


有意识地把登山与公益和科考相结合,是温旭在登山探险过程中寻找的“大我”。现在再聊起探险与科研的结合,温旭说,从小就没有想过要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那样才能保证爱好的纯粹。可是接触科研之后发现,科研能够为国家或者为更多人做更多事情,它具有的意义完全超脱了爱好这个范畴。所以反而更愿意结合自己的高海拔特长和爱好去做科研。


在2017年5月份的一次江湖源大科考中,温旭曾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也是这次经历触发了“<2℃计划”。


龙匣宰陇巴冰川,温旭走在队伍最前边,脚底一软,掉到了一个冰湖里。当时他的身上背着20多公斤的仪器和装备,掉进去后身体开始往后仰,温旭顺势往后,用冰镐去敲击冰层,把不能承重的冰层敲碎后,找到了一个支点,翻身上来。全程快到只有不到30秒的时间。


当时本能的自救反应并未让温旭觉得害怕。事后他才感到后怕——“没有自救意识和技能的人很难上来。”幸好,2009年去北极温旭专门学过冰面落水自救,那种自救意识已经成为他的本能。

“更令人感到恐惧的是,当时是5月份,还没有入夏,完全不是冰川上温度最高的时候,在海拔5500米的位置,居然有这么大的冰湖,我一米八的高度,掉进去之后都踩不着底!这种冰川上的变化是以前从来没想到过的!”


“我和我所有的朋友,从来没有说过登山要防止掉水里,这一次居然被自己经历到了!”这次事件对温旭触动很大。再联想到自己在慕士塔格峰的11次攀登中,从最开始的要穿特别大的踏雪板,到后来彻底把踏雪板换成冰爪,眼看着慕士塔格峰的雪线在不断上升,他深刻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指示器。但绝大多数人,身处远离冰川的城市,看不到这些冰川的变化,很少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息息相关。回来后,与老婆虎姣佼商量再三,决定发起“<2℃计划”——通过人类首次穿越地球三极的科学探险来呼吁公众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继登顶珠峰和穿越北极后,2019年10月-2020年2月,温旭将向世界纪录——单人无补给、无助力、无后援穿越南极大陆发起挑战。


登顶珠峰&穿越北极


这是温旭第一次登顶珠峰、带着4项科考任务,从抵达大本营到登顶仅用了13天的时间。对于攀登过珠峰和了解珠峰攀登的人来说,应该知道13天的周期是什么概念。


站在珠峰之巅,是他从15岁就有的梦想。可这次从珠峰下来,他感到更多的是懊丧与失落,毫无登顶后的喜悦。他在C2只喝了一些水,没有脱衣服就钻进了睡袋,睡袋侧边拉链没有拉就昏睡过去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下到大本营,迅速调整状态,准备第二次登顶。可影像资料显示,埋好的装备已被破坏,第二次登顶已没有意义。

此次仪器总重量有100多公斤,其中有锂电池,无法乘坐飞机,只能从陆路走。从拉萨开车到吉隆口岸,从吉隆过关,抵达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只有温旭一个人,他需要一次一次地搬运仪器。到达当地召集了5个夏尔巴,反复培训他们使用仪器,做好前期准备。

在6500米处只适应了一天,返回大本营适应了一天,马上就开始了冲顶的攀登。刚到C1,由于适应时间短,又没怎么休息,温旭的身体出现严重的不适——呼吸有杂音,咳得很厉害,肺如果吸满气,就会剧痛。温旭判断这是肺水肿的先兆反应。


所以从C1再往上出发,他就不敢走得特别快,只能吸半口气,同时他已经想好了预案。如果真的有更严重的反应,五个协作谁来安排他下撤,其他的人怎么再分配工作,如何继续把工作干完,这些已经在心里形成一个方案。好在8500米左右,温旭的身体状态突然恢复了,随着逐渐接近顶峰,心情变得特别愉悦,步子也开始变大,呼吸也变得顺畅了,最终成功登顶了。


温旭和身边的两个协作展开前期的科研工作,采集沿途的高海拔的冰雪样品,在顶峰用雷达测冰层厚度,这两项任务完成得很顺利。但还有三个协作由于各种原因,落后了一些,还未登顶,他们身上还背着其他的仪器。在最高的地方打透底冰芯和安装温度探头,这两项任务没有完成。


温旭和协作在珠峰顶上一直等了两个小时,后边的三个协作还是没有上来。出于安全的考虑上,不能再等了。温旭让另外两个协作先下去,自己又留在那里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等到。无奈之下,只能把仪器储存在顶峰,下去安排第二次攀登,再把另外两个实验做了。但从顶峰下来的人的影像资料显示,仪器已造破坏(或人为或自然),第二次攀登只能作罢。直到现在聊起这次珠峰攀登,温旭的遗憾依然展露无遗。从珠峰返回北京没多久,温旭又去了一趟慕士塔格峰,完成另外一个科研任务——从顶峰到雪线,每隔100米打一个冰钻,取一个冰芯。

这次任务持续了近一个月左右。8月中旬,温旭开启了为期37天的北极探险之旅。回想起来,温旭对这次探险最深的记忆有关告别与孤独。此次活动共有5位参与者,其中两位是摄影师,在走到第12天时,他们心理上开始出现不适。最终决定放弃。他们离开的那天,直升机飞过来,驾驶员用挪威语、也可能是英语喊着“快快快!赶紧装东西!”他们装得很迅速,装完就走了。温旭听着直升机的轰鸣声渐渐变小,看着直升机离开,特别失落。周遭突然变得很安静,回头看,确认“我们只剩三个队员了。”人少了,话少了,速度提上去了,似乎也更能适应孤独了。


每天只是闷头走,从之前的一天走20公里,提速到后来每天走30多公里,最快时达到37公里。这种程式化的行走开始让温旭思考,5个人变成3个人,心理都会有落差,等到南极的时候,只有1个人,又会是什么样子。对于温旭来说,是一次很不错的个人穿越南极的针对性训练。30天,600公里,温旭完成了北极探险。任务结束的第一天,温旭看到了极光。但真正的挑战才拉开帷幕。接下来的10月底他将出发完成全球首次单人无助力无后援无补给穿越南极,我们预祝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科考探险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等待青年探险家温旭的平安归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