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赵序茅:我把青春献给“禽兽”


走乱坟岗,遇泥石流,困保护区

徒手攀岩,只为一探兀鹫究竟

夜宿木屋,不料遇见恶熊觅食

作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致力于将生物保护科普教育推向大众


本期《牛人》——生物科学探险家

赵序茅

见证了大自然种种传奇的的他

会带来哪些关于动物的奇幻知识呢?


戳视频,了解更多(视频全长约12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


本期嘉宾:赵序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灵长类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濒危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200余篇。科研之余,热衷于写作,在科普时报开有专栏《禽言兽语》,中国科学报专栏《自然有道》,科学网博客知名博主。

1:首先让我们欢迎赵老师的到来。

2:我叫赵序茅,我目前呢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读博士,之前硕士(时期)主要是研究鸟类,现在博士期间呢,主要做兽类,我经常说我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禽兽。

1:您一直在进行这个叫野生动物的研究哈,就说研究野生动物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2:是这样的,我的主要专业呢,我做的是保护生物学的范畴,比如说我们要保护一个动物,举个简单例子,我现在是做,我们现在主要是做金丝猴,那么你首先你要了解它,你了解它的生存状况,你了解它的分布啦,它的栖息地情况啦,这才能够进行保护。如果你都不了解,那谈何去保护呢。

2:然后呢,科普领域呢,是我个人的一个情怀,它不是主业,因为我们所研究这些动物,我们费尽心思,我们拿着国家的经费去研究。完了我们呢,要发表一些专业的文章,比如说在国际上发表一些论文,但是这些论文呢,它有一个问题,我们普通的观众他无法下载,即便是下载了他也看不懂,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呢,我有必要给公众做一下普及,尤其是给我们的孩子们,讲到我们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他,他眼睛就是特别兴奋,他特别想知道,哎,我们是怎么研究的,我们是怎么做的,这些动物他们的生存状况。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就更增加了,我一定要和他们去普及开来。

1:刚刚你提到孩子们听讲座的时候特别渴望的眼神,有没有哪一个孩子给你提的问题,让你印象特别特别深刻的?

2:对,有一个,重庆的一个小姑娘,她现在应该上三年级了,她听完我讲座之后她曾经给我写了一封信,让我备受鼓舞。她说呢,赵博士,我以前呢生活在迷茫当中,就是我不知道我将来想干什么,想学习什么,哎,这周听了你的讲座之后呢,我找准了方向,我要做生命科学的研究。

1:一个小学生,9岁的小学生?

2:对,应该上,今年应该上四年级了。

1: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迷茫了。

2:对。

1:刚才您也提到就是在研究,可是我们了解什么呢?去了解它,只是仅仅了解它们?还是从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对人类可以说是有一些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2:我更多的呢,想给大家呢传递一个理念,我们去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去对待自然,以及自然界的生物。我们人类呢,其实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自己,还有无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我们共同地构成了一个地球的命运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类最终也无法独活,归根到底我们保护这些动物,其实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因为很多时候,我就不想说我们保护动物、保护动物,你最终保护的是人类自己,因为这些动物加上植物、微生物,我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们不存在了,人类是无法独活的,我希望大家能够转变这种逻辑,不是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对吧。像造物主一样,我们要保护它们,真的,人家不需要你保护,你保护的是你自己。

1:看了你相关的一些采访,你最早期其实对野生动物不像现在这么痴迷是吗?

2:这个应该就属于上错花轿嫁对郎。刚开始我记得,研究的第一个野生动物就是金雕,金雕呢也是咱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是一种大型的猛禽,非常非常地凶猛,号称是空中霸主。有一次,我们观察这金雕,在巢里的时候,那个小金雕还没有离巢,突然天气下雨了,那金雕的巢呢它在悬崖上,在悬崖上它是一个露天的,小雨的时候它能躲避一下,如果雨下的大它无处躲避,无处躲避,那我们就看那个小金雕真的它非常恐惧,不停地在叫,不停地在叫,然后呢,就羽毛都快淋湿了那时候,这时候我们就想它妈妈去哪了,转眼间这个它妈妈就回来了,回来呢就把翅膀张开,然后把孩子给庇护在翅膀之下。

2:很多时候就是想说自然界当中它是有温度的。我们在观察一群这个滇金丝猴,我们发现了三起例子,什么例子呢?叫做携带死婴。母猴它生下来的宝宝,我们叫做婴猴,婴猴呢,没过多久它就死去了,它死去之后呢,哎,那个母猴呢,它久久不肯把孩子给扔掉,而是呢,依旧把它的孩子抱在怀里边,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照看它,给它理毛啦,携带它上树,这是令我们很动容的。

2:如果站在纯生物学的角度,它这种行为没有意义,为什么没有意义?第一携带死去的婴孩,它会,它会消耗它的能量的,它会耗费它的能量,影响它做其他事情。第二,死亡的婴猴它有可能传染一些疾病,对家庭、对整个种群都不利的,如果从纯生物学上。

2:当然,也有的很多观点提出来,它是不是不能知道它的孩子是否已经死了,这个呢,它是可以知道的。为什么可以知道?从它的家庭成员可以验证。比如我们所观察到,这只母猴它携带它的时候,携带它死去孩子,而其他的家庭成员就会远离它。就是一般的情况,如果婴猴是活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阿姨行为。就说这只母猴的姐妹它会很高兴地过来,会来抱抱这小猴啦,会逗,和它一起玩耍啦,如果死去了,它的姐妹根本就不过来,就它是有这种分辨和认知能力的。这是,也是自然界当中上演的一丝温存。

1:我觉得好感人啊,那它会一直抱着它到什么时候呢?

2:如果是流产的,生下来一天都没活,生下来就死去了那么它也不会携带。那么它活的时间越长,它死去的时候母亲携带的时间反而就越长,只有活着的时候它才可以和母亲建立一种感情纽带,这种感情纽带和它产后激素的刺激,用我们人类的话说呢,就是产生了这种母爱,动物,母爱的伟大其实是不分物种的,自然界动物界的母爱也是一样伟大的。

1:你刚才给我们讲了都是非常温馨的故事,因为你长期是在野外,有没有遇到过非常危险的时刻?

2:当然温馨的事情呢很多,危险的时刻呢,主要不来自于动物。当然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动物,我给他们讲课的时候,他们一些小朋友们,他们好多人哎呀,赵老师,你野外遇到熊怎么办啊,遇到虎怎么办啊,我说担心纯属多余,你想见它人家也不愿意和你见面。很多是我们所怕的,惧怕,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了解,如果能够了解它何来惧怕。

2:在自然界中很少或者不存在有动物以人类为食,很多时候人类和动物的冲突嘛,就在于彼此的误解。但是呢,有一些像小动物也是我们值得提防的,比如说像旱地蚂蟥了,因为像去年我在这个小寨沟保护区的考察的时候,就被旱地蚂蟥给袭击了。像我们出差回来之后呢,我们首先要脱鞋,把鞋给解开,里面全部是蚂蟥,旱地蚂蟥。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真的这个是勿入。我被咬的最严重的一次,发现它的时候在5点,一直流到8点半,晚上8点半,根本就止不住。我用鞋一下子把它拍死了,拍死之后溅了一地的血,关键那都是我的血。

2:蛇也是我们重点防御的一个对象,因为现在随着咱们生态环境变好,蛇现在很多了,很多人,就问我遇见蛇怎么办,遇见蛇怎么办,遇见蛇就两个字,凉办。凉办我不是说把它做成凉菜的那个凉拌,就是根本不用,因为我们要,我们要了解蛇,比如说我们以毒蛇为例。

2:咬人呢,很多时候就是,就两个,一个是蛇本能的自我防卫,还有一个就是人作死,这两种情况是占绝大多数。什么叫作死呢?比如说你看到毒蛇,那你走开就完了对不对,那你非得去挑逗挑逗它,另一种呢,就说你们之间确实偶遇了,它呢,野生动物其实都一样,它要有逃跑的空间它不会主动袭击人的,你除非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它没有退路了,它给你警告了,它警告你了,你又没看见,那不好意思,它就是一本能的自我防卫。就举个简单例子吧,比如说我们在家里突然有一陌生的人,他闯进我们家里了,你问他你是干啥的,什么话也不说就往你家闯,你是不是也害怕。人类不属于它的食物,它制造一口毒液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它消耗了那么大能量就为了咬你那一口它什么也无法获取,你说它傻啊,如果真有这种傻蛇它也会被进化中淘汰,你想这不是赔本的生意嘛。

1:就说那保护野生动物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之前还听到一种观点,就说是保护野生动物,比如说蜻蜓,我们可以用它飞行的这个原理可以去造飞机。

2:对,你刚才讲的蛮好,讲那种仿生了,那还是仅仅停留在术的东西,保护野生动物,为了维持这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一个物种它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几百万年甚至上千年的进化,它形成了,如果就这么灭绝了,那么地球的基因库就会损失一员,而这种损失它是不可弥补的。

1:现在我们有哪些保护野生动物的误区,以及我们需要怎么样去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去保护野生动物呢?

2:对,我觉得保护野生动物吧,你要说误区,我觉得最大的误区是人类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保护它是还债,就是偿还人类以前的罪恶。比如说人家在地球上本来生活的好好的,就说,但是由于人类的到来它们提前灭绝了,就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上的物种它也会灭绝,也会有新的物种产生,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呢,人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或者是很多本来不该灭绝的物种而灭绝了。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WechatIMG1.jpeg


“误打误撞”结缘动物研究


2011年,自称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科生的赵序茅,考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莫名其妙开始了与野生动物结缘的研究保护生涯。起初,他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了解,在与野生动物的日益接触中,他渐渐的喜欢并且爱上野生动物研究保护。

我在硕士(时期)主要是研究鸟类,现在博士期间呢,主要做兽类,所以我经常说我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禽兽。


越热爱,越努力,越付出。为了更多更准确的记录鸟类数据资料,赵序茅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也因此,他经常做一些非常“危险”的事情。


在一次研究中,研究团队一行人意外在山下发现了峭壁上兀鹫的巢穴。高山兀鹫这一种类本就鲜为大众所知,甚至国内鸟类学家对它们的生态习性也不甚了解。对于赵序茅一行人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


但当时天色已晚,人手也不足,高山兀鹫的巢穴选择的地点又十分隐蔽陡峭,难以仔细观察,赵序茅咬咬牙,决定:徒手攀岩!他双手扣住上方岩石棱角,脚下试探寻找石块借力,在陡峭荒山上,他的身体就悬空挂在悬崖峭壁。


当他终于爬上峭壁时,眼前所见令他感到难以置信。山下的望远镜里的小小黑色斑点,竟是一个外径2米、深约1.5米的大山洞。一只灰突突的小幼鸟蜷缩在空荡荡的巢穴里面,身下铺了一层干草。


赵序茅的工作是对它进行观察和测量,以记录它的生物习性。为减少对兀鹫的干扰,他用几分钟就完成了工作,小心翼翼地爬下了山。


危险的攀岩悬崖峭壁,只为记录几分钟的生物习性,常人看来会觉得结果与风险并不成正比。但是,这种在危险边缘徘徊的事情,在赵序茅的研究生涯里,实在是正常不过的经历。


勤恳的“业余”科普工作者


2014年,赵序茅在一所小学做讲座,一名老师问他:“你们研究动物的意义何在?”赵序茅说,这样的提问很讽刺,但也很普遍。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有必要给公众普及(动物的知识),尤其是给孩子们,讲到我们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眼睛就是特别兴奋,他特别想知道:我们是怎么研究的,我们是怎么做的,这些动物他们的生存状况。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就更增加了一定要和他们去普及开来(的责任感)。


在中国科技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以及北京、重庆、成都、广州、乌鲁木齐等地开展科普讲座100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除了线下讲座,他还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知识,答疑解惑。他在科普时报开有专栏《禽言兽语》,中国科学报专栏《自然有道》,同时也是科学网博客动物科普类知名博主。


我更多的呢,想给大家传递一个理念,我们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去对待自然,以及自然界的生物。其实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无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我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地球的命运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们不存在了,人类是无法独活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转变逻辑,不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像造物主一样:我们要保护它们。真的,人家不需要你保护,归根到底保护这些动物,其实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但在科普过程中,难免遇到误解,尤其是认为“科普就是捞金”。这么多年,每被问及“讲座与书籍,肯定会有很多回报吧?”,赵序茅总是苦笑不语。在赵序茅的微博中,他自白:


作为一名“不务正业”的科研工作者,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讲座百余场不假,但99%的情况是公益性讲座;再说出书,有些稿费,低的可怜,和时间精力的消耗完全不成比例。

但是,我意识到,我可以做点事情,哪怕很小的事情。科普需要大V,指引方向,传播更广,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当然,也需要一些默默付出的人,大V毕竟是少数。有人做大树,就有人做小草。我愿意做科普传播道路上的一棵小草。


科普过程中虽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从2012年至今,赵序茅已经出版《西域寻金雕》等数十部科普作品。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教委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入围2017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协会联合评选),《红唇美猴传奇》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


仅在科学网一个平台上,赵序茅就已经更新上百篇动物科普文章,图文并茂,并且尽可能的回复每一个疑问评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在赵序茅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已经无需多言,而他也确实如他所愿:成为科普传播道路上的一棵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听众遍及天涯海角


上一篇 下一篇